戰國中期正是諸子百家爭鳴,著名思想家輩出的興盛時期,他們很多人和商鞅是同時代,或者生活在商鞅死後蓋棺論定,可以給他的一生進行評價的時期。比如孟子,商鞅死的時候孟子已經30多歲,而商鞅死後孟子還活了50年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孟子這部書裡面,並沒有發現有任何對於商鞅,或者秦孝公,或者申不害的評論。我提到申不害,是因為我認為整個法家的歷史影響被後來秦始皇時期的李斯,趙高之流在歷史書中誇大了。
所謂“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真是這樣嗎?我舉個例子,馬陵之戰前魏國進攻韓國,包圍韓國都城經年,申不害在城樓上指揮抵禦,焦頭爛額。不得不以答應做齊國屬國為代價,請求齊國幫助解圍。而這樣才勉強逃過一劫。之後申不害就被解職,他的政策被放棄。都城如果被攻破,那韓國可以說就滅亡一半了。這樣的戰績,能夠被稱為“終申子之身。。。無侵韓者”嗎?顯然是罔顧事實,對申不害歷史影響的歪曲評論。
實際上,魏王不但不應該可惜放走了商鞅,反而應該慶幸才對。如果這時魏國在西線遇到的不是任用商鞅的秦孝公,而是秦獻公或者秦惠文王,或者秦孝公任用的人有孫臏一半的才能,魏國在東線竭盡全力都扭轉不了敗局,同時遭到西線趁虛而入的強大壓力,那魏國的情況就會非常非常悲慘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