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的《山海經》是對原圖畫書編譯後的結果。編譯者當時的四極不是圖畫書當時的四極,四極有極移,所以,《山海經》譯成經文時需要對原圖方位訂正。校訂者保留了前人極移前的記錄,又將極移後的方位訂正並冠在每一座山的前面,並加上了里程。這樣的例證在《五藏山經》中所在皆是,具體證據在後面解釋經文時再予列出。後人理解不到這一點,一味以當今的方位解讀《山海經》,如此,是不可能復原《山海圖》的。
《山海圖》最初的記錄是透過圖畫的形式刻在玉版上的。在中國古籍中,黃帝、堯帝、大禹都有發現史前玉版的記載。據《初學記》、《御覽》、《帝王世紀》等書記載:“黃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天大霧三日。帝遊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色,魚流,始得圖書。”這是黃帝時發現史前圖書的記載。
又《博物志》載:“帝堯在位,聖德光洽。河洛之濱,得玉版方尺,圖天地之形。又獲金璧之瑞,文字炳列,記天地造化之始。”玉版方尺“圖天地之形”,“地之形”好理解,就是地形圖。天之形是什麼?天有形狀嗎?“天之形”就是天象圖,也就是星相圖。“金璧之瑞,文字炳列”,這分明是上古文字圖書(注意,《博物志》說帝堯發現的是文字書,不是圖書----上古之圖書就是以“圖”畫成的書,它和後代的“圖書”概念是不同的,也就是說在帝堯之前就有文字了)。這些玉版和金璧,就是《山海經》的資料來源。黃帝之後的堯帝、帝禹都繼承了這一傳統,將當時的歷史地理及其它知識刻上玉版,藏之名山,沉於河洛,形式上是封禪或祭河,然而實際上卻有意無意中保留下了上古文化。這就是中國古史相傳的“河圖玉版”。祖先們留下玉版,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輔助記憶。後人收集到河圖玉版,就加以整理、修訂,如此年復一年,代復一代,這就是《山海經》能夠記錄下幾千年、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前的歷史地理的真正原因。祖先們收集整理這些河圖、玉版,據以成圖(地圖和圖畫書)。這些河圖玉版就是《山海圖》的前身。後來帝堯整理,大禹時又有補充,並銘於九鼎,伯益據以成書,這就是後世的《山海圖》和《山海經》。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