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我們都知道,五胡亂華引發了“衣冠南渡”,當時大批的中原人南遷到了江南,形成了一個新的團體——“僑民”。當時的“僑民”分佈基本是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史載“十家五落,各自星處,一縣之民,散在州境,西至淮畔,東屆海隅”。
後來,東晉王朝建立後,在治理國家方面對僑民和土著採取了分開治理的模式,即在原有的區劃上,劃出一塊土地,作為原淪陷區的州郡。比如你是幽州過來的,可幽州不是給胡人佔領了麼?那東晉政府就在原來的揚州基礎上,劃出一小塊土地,依舊稱這地方叫“幽州”,當然,是新的幽州了,這其實和西方殖民時期所建立的紐約(新約克鎮),紐西蘭(新澤蘭省)很類似。那麼,你原先幽州逃難過來的人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但是,要將半個中國濃縮在一兩個州里面確實顯得有些困難。所以,當時很多僑置的郡縣是沒有實際領土的,也就是說,原籍在北方的僑民很多都是隻掛個空頭戶口的。
但是,雖然說沒有實際領土,但這些僑民的戶口沒改過來,所以必須設定相關的政府部門進行管理工作,這就導致了“僑置郡縣”政策之下,出現了N多個辦事機構,冗雜而後瑣碎。我們可以想象下,即使在流動人口空前龐大的今天,涉及到一些戶口所在地的問題還會顯得麻煩多多,更遑論在那個農民和土地綁在一塊的封建社會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