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五章 4—6世紀南北政權的騎兵建設與運用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在4—6世紀,騎兵戰術已經完全成熟定型,之後再未發生歷史性變化。但這並不意味著單調和千篇一律。這段時間裡,各政權之間及政權內部的戰爭異常頻繁,騎兵作戰的物件、環境都多種多樣。從自然環境看,既有北方草原戈壁,也有華北平原、山地,還有江南亞熱帶的水網叢林;從運用騎兵的主體看,既有正在中原化程序中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也有並非戰馬原產地的南方政權。所以該階段騎兵戰術和戰例更加豐富。加之時代愈晚近,儲存至今的史料文獻也愈豐富,這三百年的史料密度也遠遠超過戰國秦漢時代。

第一節 十六國北朝政權的騎兵建設北方政權的騎兵武裝

十六國北朝政權建立之初,都或多或少保留著傳統遊牧的部落組織形式及畜牧業生活方式,所以比較容易透過部落組織召集騎兵進行戰爭。[1]在佔領漢地以後,這些政權往往結合漢地原有的世襲“軍戶”制度,將本民族戰士作為職業兵,以此維持傳統的騎兵戰鬥力。[2]但華北內地是傳統農業經濟區,並不適合發展畜牧業,十六國政權如果不能控制北方草原,就會逐漸受到戰馬供應不足的困擾。前趙劉曜曾下令無官職者不得乘馬,後趙石虎為了徵集戰馬,強行沒收一切民間馬匹,數量達四萬匹。數年後,為了維持對東晉的戰爭,石虎又徵調州郡官吏的馬一萬四千餘匹補充軍隊。苻堅準備傾國攻滅東晉,也將其境內所有公、私馬匹全部徵用。[3]北方政權往往採取中原王朝傳統的官營畜牧業為騎兵提供戰馬。由於史書文獻中這方面材料較少,只能透過個別史料進行窺測。比如前秦苻堅統一北方後,在其建都的關中附近建設了規模巨大的馬牧場,被征服的姚姓羌人、前燕慕容鮮卑都在這些牧場裡充當牧奴。當苻堅在淝水之戰慘敗後,這些人揭竿而起,牧場恰好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戰馬。這也成為前秦迅速瓦解的重要原因。[4]再如拓跋北魏政權,當他們還生活在塞外時,過的是傳統部落遊牧生活,每年七月各部落聚會雲中,東西二百里、南北百餘里的山間盆地中盡是馬匹,時人概算為“控弦之士數十萬,馬百萬匹”[5]。但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與南齊政權頻年戰爭,代北的馬場已經過於遙遠,孝文帝便命令宇文福在洛陽北郊的黃河兩岸規劃出千里之地為馬場,將代北馬匹牲畜遷移其中。[6]在東魏朝,高歡以丞相之職掌握朝政,其丞相府中設騎兵曹和騎兵參軍,管理東魏的全部軍馬飼養、調配事務。在高歡之子高洋代東魏建北齊後,原丞相府騎兵曹並未像其他曹一樣劃歸尚書省管轄,而是成為和尚書省並列的騎兵省,單獨設定省主,並且由皇帝親信的秘書人員(中書舍人或黃門侍郎)具體分管。[7]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