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是出現最早、存在時間最長、戰術形式也最穩定的兵種。但可惜的是,中國史書對步兵的具體作戰方式記載極少。明代的王士禎在給戚繼光《紀效新書》作序時曾抱怨:漢武帝南平甌越、北掃匈奴,戰功赫奕,但司馬遷所作《史記》中,居然沒有任何對戰役過程的詳細描寫;各家傳世兵書撰寫者如孫子、吳起、司馬穰苴、韓信、諸葛亮等,又都側重於戰略思想,極少關注兵種構成和戰術運用,也使王士禎感嘆:真正的軍人看了這些書也不能懂,文士能看懂卻也無法用於實戰。[1]這也正是戚繼光將自己的練兵和實戰經驗編寫成《紀效新書》的動機:“紀效”指側重使用效驗,“所以明非口耳空言”;“新書”則指它的現實性、實用性與以往兵法書都不相同,“所以明其出於法而不泥於法,合時措之宜也”[2]。
在戚繼光之前,個別兵法著作中也有對兵種戰術的討論。較早的是戰國兵書《六韜》,但此書對步兵軍陣的討論較少,主要側重車、騎兵的運用;《大唐衛公李靖兵法》則與《六韜》相反,幾乎都是討論步兵的編組、訓練和作戰理論,基本未涉及騎兵。本書主要依據《大唐衛公李靖兵法》《六韜》和《紀效新書》,結合史書戰例及考古材料,研討中國冷兵器時代的步兵戰術問題。對於中國古代的步兵戰術,現代研究成果也比較少。雷海宗1938年的《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成書較早,[3]其主要內容為兵制史,對具體戰術少有論述。藍永蔚《春秋時期的步兵》一書,[4]是研究中國古代步兵戰術的開創性專著,下面就在藍書基礎上進行深入討論。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