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三章 騎兵衝擊戰術的發展期(東漢到西晉)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經過漢武帝、宣帝時對匈奴的大規模戰爭,漢軍騎兵戰術逐漸從騎射向衝擊轉變。西漢騎兵面臨的主要對手是擅長騎射的匈奴遊牧族騎兵,到王莽、劉秀時期的內戰中,參戰各方都是以步兵為主力的中原軍隊,這和秦末大起義到劉邦建漢的戰爭很相似。但不同的是,兩漢之交的騎兵已經繼承了對匈奴戰爭中摸索出來的衝擊戰術經驗,並開始嘗試用這種戰術對中原步兵作戰。所以在新莽末、東漢初的戰爭中騎兵的重要性上升,運用也更為廣泛。到東漢末軍閥混戰和三國時期的割據戰爭,騎兵對步兵的衝擊戰術運用更廣。關於這一時期騎兵在戰爭中應用的記載,主要集中在《後漢書》對劉秀及其部下諸功臣的記載。但可惜的是《後漢書》對東漢戰爭的記載非常簡略且程式化,所幸東漢末年的戰爭有《三國志》和裴松之注,材料稍為翔實。本章主要利用《後漢書》和《三國志》探討東漢初到三國時期騎兵戰術的特點。[1]

第一節 劉秀時代的“突騎”作戰劉秀騎兵的來源

劉秀起兵初期所部多是步兵。因為他們起兵的南陽是內地農耕地區,並非戰馬產地,又不受北方匈奴威脅,西漢在這裡徵發的都是材官(步兵弓箭手)。到劉秀集團進入河北地區時,才徵發北方邊郡漁陽、上谷兩郡騎兵,組建了自己的騎兵武裝。為劉秀爭取上谷、漁陽兩地騎兵的,主要是吳漢和耿弇二人。吳漢是南陽人,本是劉秀鄉黨,但王莽時浪跡在漁陽郡一帶,“以販馬自業,往來燕、薊間,所至皆交結豪傑”[2];耿弇則因為其父耿況在王莽時曾擔任上谷郡太守(此職務王莽時改名為“朔調連率”),在當地較有人脈。當時,王郎割據邯鄲對抗更始帝和劉秀。吳漢和耿弇藉助漁陽、上穀人對王郎的敵意,將其郡屬騎兵招致劉秀麾下。當時兩郡出兵的數量是“各發突騎二千匹,步兵千人”,這四千騎兵、二千步兵在南下投奔劉秀的路上,就已經取得了“所過擊斬王郎大將、九卿、校尉以下四百餘級,得印綬百二十五,節二,斬首三萬級”的戰績,[3]戰果大得有點驚人,不過東漢末時曾有“破賊文書,舊以一為十”的慣例,[4]很可能劉秀時代就有這種風氣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