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共濟會中,願意做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慈善事情。一句“有多難?”成了人們帶有諷喻意義的口頭禪,專門用來譏諷那些為官貪利,或為富不仁的地主豪戶。“不忘本”也成了人們的一句口頭禪,用來駁罵那些父母土裡刨食供養出來的讀書子一旦高中進士就以父母的寒微為恥——甚至幹起壓榨百姓的事兒。
外間的紛紜反應且不提,稷下論學到了第五日。
開始論講本屆學會的第三大主題,也是最後一個主題。
自從報紙預告後,南北兩國計程車大夫和學者學子們都在關注著這一日。
今日論講的主題是:《中庸》。
論講者:名可秀。
《中庸》是《禮記》中的篇目,不是孔子所著,而是孔子之孫子思所著,秦漢學者將它整理出來。因為不是單獨成書,以前一直沒有得到儒家重視,直到唐宋之際,才漸漸認識到它的價值。二程就很推崇《中庸》,併為其作解義,是大宋儒者公認的《中庸》注義。
大宋儒者為什麼開始看重《中庸》?因為《中庸》之中,包含著儒家修行的方法論。
所謂的中庸之道,其主旨在於介紹儒家修身養性的方法——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也介紹儒家做人的規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交和智、仁、勇等。
《中庸》所追求的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至德。
先秦的聖人之語都是微言精義,以很精簡的話蘊含了很玄奧的道理,往往讓後人難以精確把握其真意。尤其是講儒家世界觀、思想觀、善惡觀、方法論的《中庸》、《大學》,更是玄之又玄。所以,讀書人必須要讀傳註釋義才能理解。但是,後儒的傳註釋義也未必完全正確,再加上傳承中一些人為的斷章取義——如果說宋儒還算是繼承了孔孟之儒的真義並有發揚,但到了明清時代尤其是清代,儒學就真的是被閹割了,而後再經過近現代時期的動亂和“批孔批孟”運動,造成現代人對儒學認知的大謬也就不奇怪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