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能不言利?精英階層沒有佔據更大的餅?沒有剝削庶民更多的利益?儒家學說講人性,孟子說性善,荀子說性惡。若為善,何以有利益之私?若為惡,何以有仁德禮義?恰如天地有黑白,人性亦如此,沒有純善純惡。是故,人性中有善亦有惡。因為有善,我們能仁德;因為有惡,我們有私慾。因為私慾的存在,故聖人曰,仁愛要有親疏層次,先愛其親,再泛愛眾,再及天下。精英階層對自己的階層施以‘仁’,這是仁愛的層次,沒有錯。但在利益已足溫飽,更甚有衣裘廣宅華車美妾之奢逸,精英階層讓出些利益給庶民有多難?仁愛及庶民有多難?寬刑及庶民又有多難?”
一連三個“有多難”問及人心。
學子們激烈鼓掌。
待掌聲漸止,她又問:“國家何以有禮法?”
“為了人性。”她道。
“無論禮還是法,都是為了‘仁’。”她最終結語。
對阿湖案怎麼判,要看國家的仁到了什麼地步。
衛希顏目光中流露出讚歎。
她沒有想到,妻子會這麼辯議。
但無疑是聰明的!
直接繞過了維“禮”還是維“法”的爭論,將高度上升到儒家的核心:仁。
國家的“仁”是到了什麼程度呢?
是還在親親——仁愛自己的親人?
還是到了親群——仁及自己的利益群體?
還是到了泛民——仁及其他利益群體,下及庶民?
還是到了泛眾——仁及其他國家的民眾?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