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夜粥凝固後要分成四塊,隔日早晚各吃兩塊,正因清貧的成長環境,體恤庶民苦,範公執政方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仁民胸懷——這個仁民可是隻對士?”
在衛希顏的記憶中,范仲淹是以政治家和文學家聞名,但在大宋時代,他更為人敬仰的是在儒學上的地位,可以說是宋儒開宗第一人,在大宋儒家心中,其地位還在周敦頤、張載、邵雍、王安石、司馬光、二程這些創立學派的儒宗之上。
所以,名可秀以范仲淹為例,是很有代表性的。
“范文正公節儉仁愛之德,天下皆知。兒孫衣著樸素,家無錦羅帷幔,高官之厚祿,盡數資助需要幫助之人,無論是士,還是庶。其言教兒女曰:‘吾常憂恨者,汝輩不知節儉,貪享富貴。’”
名可秀道:“因己身不慕富貴,不貪享受,故能利分天下,益及黎庶。”
范仲淹作為士大夫精英階層中精英,但自己不貪圖富貴享受,不兼併田產,不需要商利,所以執政時能將利益傾斜分給普通的百姓。
“范文正公之後,君子廉儉以養德者,首推司馬溫公。”名可秀道。
司馬光的節儉也是天下有名的。他家的宅子位於陋巷,僅能遮風避雨,編著《資治通鑑》時,夏天酷暑難當,便在房子下面挖了一個地下室,十分寒磣,被人譏為“穴處者”。居家生活,食不常有肉,衣不有純帛,多穿麻葛粗布。居官的俸祿和皇帝給的賞賜,一半作了衙門的辦公開支,一半接濟親友,自家只留溫飽之用。他一生不納妾、不蓄妓,只有妻子張氏一人。張氏沒有生育,這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時代,是件大事兒,張夫人急得要死,偷偷給他納了妾,他送走了;岳家又將一位美貌丫環送他,他也送走了。於是他收養族人之子司馬康為養子,以絕張氏給他納妾生子的念頭。後來,張氏去世,司馬光因家無餘財,只好把洛陽僅有的幾畝薄田賣掉,才讓妻子入土為安。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