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戰後披露的訊息,在二零四五年,即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結束後,中國軍方就做了一次針對俄羅斯的戰略預演,隨後在二零四八年,即決定DY-1量產之前,中國軍方又做了一次戰略預演,而這兩次預演的結果既然不同,前一次以完敗收場,後一次則在付出巨大代價後取勝。也正是這兩次預演,讓牧浩洋與戚凱威堅定了推進陸軍戰術改革的決心,並且為隨後啟動DY-2專案提供了機會。原因很簡單,以DY-1為主力的戰略空運力量,還不足以確保取得勝利。
當然,在大力發展戰略空運力量的時候,中國空軍沒有忘記戰術空運力量。
只是,在戰術運輸機專案上,起主導作用的不是空軍,而是陸軍,因為在新的戰術體系下,戰術運輸機就是全電動的傾斜旋轉翼飛機,而這些飛機主要供陸航使用,與空軍基本上沒有關係。
當時,空軍的另外一個大專案就是戰略轟炸機。
相對而言,戰略轟炸機專案的進度在第六代戰鬥機之前,只是在二零五三年的時候,空軍還看不到進行戰略反擊的苗頭,而針對已有的作戰任務,H-30就已經足夠了,沒有必要研製新的轟炸機。
結果就是,空軍再次選擇以改進現有轟炸機,擴大產量為主的發展路線。
所幸的是,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因為在全面戰爭中,不管轟炸機的效能有多麼先進,首先都得奪取制空權。反過來,在已經奪取了制空權的情況下,即便轟炸機的效能不夠先進,也能執行絕大部分戰略轟炸任務。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