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沒有常規,亂世要用重典,這是崔寔的《政論》所說。可桓帝走向了反面,時時大赦。再加上之前為了補充國庫的,以罰錢代刑。後來還用死刑犯傳送邊疆以立功換減罪。而後為了更進一步補充國庫,開始了實碼賣官。
在抵禦外敵方面,朝廷啟用皇甫規、張奐、段熲等人,後來這三人被並稱為涼州三明,對敵頗有戰績。皇甫規與張奐採用的恩威並施,段熲則採用屠滅打擊以絕後患。有人說正是段公的雪地奮兵屠殺匈奴三千里,導致匈奴遠移土耳其,改變了世界歷史。但段公的做法,讓另一勢力發展壯大了起來,那就是鮮卑族,後來導致五胡亂華。有人將此三人的任用歸為桓帝的功績,但我更認為是涼州一帶長期受外族侵擾,於是有志之士奮起,想保衛家園,另一方面當時政治黑暗,這也是遠離政治的一種方式吧。在戰場上他們威武不屈,但當他們踏入仕途,反而戰戰兢兢。皇甫規幾次推卻封賞,多次請退,並曾故意犯法以求降職。張奐更是起起落落,要用時召來,不用時免去,後來更為宦官利用而遺恨。段公雖威名遠揚,但後來不得不屈從在宦官之下。
我想,若不是他們,東漢王朝早就亂了吧。但很顯然,已朝著亂世的泥濘滑向了。
那時最大的政治事件,莫過於黨錮之禍。
首先是一個群體的奮起,他們就是太學生,類似於現在的大學生。此原本自西漢漢武帝時代始興的儒學教化,設立儒家大師講授,等他們學業有成之後從中選取部份人當官。後來一直沿襲至東漢未年,只是京城人數就增長到足有三四萬人。他們的領頭人太學士劉陶,在梁冀專權時,都有所進諫,可謂不畏強權。前面提過的朱穆為人剛直,他因為反抗宦官,遭到殘酷打擊報復。太學生劉陶奮然拍案而起,率領數千名太學生向皇帝上書,最終朱穆被釋放。而在黃瓊過世時,太學生三四千人為他送葬。還有一次宦官誣陷皇甫規,又一次激怒了太學生。三百多名太學生為他請願,桓帝不得不又赦免了皇甫規。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