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一篇還是隻有一個故事,不過有點長,還是一段一段來吧。這個故事明顯是個寓言,因為孔子六十九歲的時候,子路已經死於衛國內亂,而顏回早就病死了。有學者認為這個漁父就是范蠡,這也只不過是猜測和附會。
孔子到緇帷林中游玩,停坐在杏壇上,弟子們在讀書,他在彈瑟唱歌。以杏壇代指講學場所,典出此處,而且先秦古籍中只有此處有杏壇二字。這樣一個對儒家文化重要的典故,出自一篇明顯嘲諷儒家思想的文章中,也挺有趣的。
彈到一半,有個鬚髮皆白的漁父撐船過來,披頭散髮,上岸之後聽孔子的彈唱。樂曲停止就召喚子貢子路過來。漁父問他倆這個人是幹嗎的。子路回答,他是個魯國有道德學問的人。漁父問他的姓氏,子路說是孔氏。漁父問孔氏這個人是研究什麼的。子路嘴笨,子貢就說,他心性謹守忠信,親身實踐仁義,修整禮樂,制定人倫,上能對國君盡忠,下能對社會教化。要為天下人謀福利。漁父問,他是一個國君嗎?子貢說不是。漁父問,他是高官嗎?子貢說不是。漁父笑著往回走,一邊說,雖然是講仁愛,恐怕不易使自己免遭禍患,枉然苦心勞形,以至於傷害了他的自然本性,可嘆啊,他偏離大道太遠了。
日期:2016-04-14 17:02:00
漁父二
子貢還,報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聖人與?"乃下求之,至於澤畔,方將杖擎而引其船,顧見孔子,還鄉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進。客曰:"子將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緒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謂,竊待於下風,幸聞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學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學,以至於今,六十九歲矣,無所得聞至教,敢不虛心!"客曰:"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吾請釋吾之所有而經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離位而亂莫大焉。官治其職,人憂其事,乃無所陵。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徵賦不屬,妻妾不和,長少無序,庶人之憂也;能不勝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祿不持,大夫之憂也;廷無忠臣,國家昏亂,工技不巧,貢職不美,春秋後倫,不順天子,諸侯之憂也;陰陽不和,寒暑不時,以傷庶物,諸侯暴亂,擅相攘伐,以殘民人,禮樂不節,財用窮匱,人倫不飭,百姓淫亂,天子有司之憂也。今子既上無君侯有司之勢,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而擅飾禮樂,選人倫,以化齊民,不泰多事乎?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非其事而事之,謂之總;莫之顧而進之,謂之佞;希意道言,謂之諂;不擇是非而言,謂之諛;好言人之惡,謂之讒;析交離親,謂之賊;稱譽詐偽以敗惡人,謂之慝;不擇善否,兩容頰適,偷拔其所欲,謂之險。此八疵者,外以亂人,內以傷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所謂四患者:好經大事,變更易常,以掛功名,謂之叨;專知擅事,侵人自用,謂之貪;見過不更,聞諫愈甚,謂之很;人同於己則可,不同於己,雖善不善,謂之矜。此四患也。能去八疵,無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