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匈奴騎兵戰術與其經濟形態、社會結構的關係
最早的騎兵來源於遊牧族的生活方式,中原政權組建騎兵的濫觴,則是戰國中後期趙武靈王學習遊牧族的“胡服騎射”。顧名思義,這種早期騎兵最重要的武器是弓箭,“騎射”是草原遊牧族傳統的狩獵技術和習慣戰術,甚至是遊牧族身份認同感的重要來源。冒頓單于在給漢文帝的信中,談及他統一北方草原的功業,就驕傲地宣稱:“諸引弓之民,併為一家。”[1]這不僅是戰術問題,而且是與遊牧族的生活形態密切相關。《史記·匈奴列傳》儲存了戰國至西漢中葉包括匈奴在內的北方遊牧族的珍貴史料,其中對遊牧族戰術素養的描述是:
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2]
射獵本身就是匈奴等遊牧族人經濟生活的一部分,這直接影響了遊牧者的戰術形式。根據司馬遷的記載,匈奴等草原民族採用單兵騎射戰術,幾乎從不與敵軍進行近距離的衝擊肉搏作戰:
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義。[3]
其攻戰,斬首虜賜一卮酒,而所得滷獲因以予之,得人以為奴婢。故其戰,人人自為趣利,善為誘兵以冒敵。故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雲散矣。[4]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