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亂之類的,那對不起,另外一個“兄弟”會毫不客氣地吞了你,還要理直氣壯地數落你“墮落老祖宗的家業”。如果兩兄弟都爭氣,誰也不服誰,那就成了並駕而驅,眼光一齊放世界——祖宗這一畝三分地,爭來爭去沒意思,當然主要是爭不下來,不如眼光放到世界“平天下”,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咳,雖然這兄弟有可能悄悄往你脅下插刀子,對外還是拳頭一致的。
這是從華夏文明的高層面來講,兩國要追求致中和的共存共發展。
從兩國自身的利益來講,也要講致中和。
為什麼呢?
因為必須有競爭!
《中庸》說:“國有道,不變塞焉。”
這是講國家有道,社會安定,人們就好不變。怎麼叫“不變塞”呢?在安定的社會,安定久了,人們會變得安逸,享受,失去進取心。
故,孟子講,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一個國家沒有別的刺激了,人的享福惰性來了,這是很可怕的事。國有道而不塞,這就要求國家居安樂而思憂患。但這是很難做到的,一個人很難做到,一個國家也很難做到。
所以,人要樹立一個超越的目標,或者一個競爭對手,才不會、也不敢怠惰。國家也是如此,必須有一個強勁的對手,隨時虎視著你,你不前進,就有可能被對方吃了。國家的君主和大臣還敢怠惰嗎?還敢不前進嗎?還敢不有為嗎?
名可秀在東海之戰後,寫了一篇《論華夏文明之傳承》,讓鐵衛送給譙定——譙定最終靠近楓閣並在其後加入大公黨,其根源就在於他與名可秀在治世思想上是“大道同”,故要與子同行,“與之相謀”。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