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將來。
孔子在《論語》中,把“中、庸”看成是至高無上的道德標準,也是他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高智慧。
而“致中和”,就是“中、庸”的最高境界。
“中、庸”達到了“致中和”,就能成聖人了。
但是,名可秀講“中、庸”,是要給天下讀書人、乃至普通人講出一個能夠達到的道德境界,不是建一座空中樓閣。太高太遠了,只能想象,做不到,那就是虛幻的。名可秀要建的,是大家都能上去的。
當然,上去的層次是有高低的。比較高的層次,如范仲淹、胡瑗、石介、孫復、司馬光、周敦頤、張載這樣的,那就是道德典範了,只有少數人才能達到。下一層次的,如王安石、邵雍、程顥、程頤,也是值得人們學習的誠意正心和心懷大仁的君子。這樣的君子又要多一些,如楊時、尹焞、胡安國、邵伯溫、譙定等人都是。在講經臺上的稷下學者們,雖然學術上有分歧,但在道德修養上,都是值得讀書人學習的——“稷下學者”資格,首先是評德,再評學問,即使學者們在某些道德上有瑕疵,但總體上論,還是堪為人師表的,夫子們也不是完人吶。
這樣從下到上建起層次,都有作代表的道德標範人物,這樣大家修心養性的道德目標就有了,也不覺得崇高遙遠不可及了。
名可秀很形象地將“中、庸”這條修心養性的道德之路比喻成登山的石級:從山腳到山巔,有九十九級。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