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不同,是選的直路還是彎路?但無論哪種,大方向是不會錯的。
名可秀在稷下論講時,正式將“世界觀”從儒家說的“宇宙觀”中分離出來。這是一個“道”的高遠的不同。對於修身養性來說,心有多遠,宇宙就可以無窮大,所以可以用、也應該用“宇宙觀”。但用於治國平天下,更需要確立的是:著眼於“現實”的“世界觀”。
所以,格物致知,不是讀儒家經籍空想。
只讀儒家經籍觀想,也無法讓國家強大,無法讓百姓日用富足。
世間能以觀想悟道的聖人,只有那麼一兩個,不是人人都能做聖人。
作者有話要說:以前以為中庸是難得糊塗。明白了中庸,才知道要做到中庸可真難。後世能做到中庸的估計只有一個周。
☆、稷下論學(十)
二程的洛學想將人人都養成聖人,從道德教化來講,這個目標定得沒錯。
但是,沒有考慮到人性。
名可秀認為,必須將人性與天性分開,人性是人性,天性是天性。
《中庸》的第一句話就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人性的來源,自然的稟賦,這個就是“性”。
這個“性”就是天性。
人的天性是純淨的,就如一張白紙,可以說是至真,因為沒有虛假;可以說是至善,因為沒有邪惡;可以說是至美,因為沒有不美。
所以,孔子認為,人的天性是乾淨的。
名可秀認同孔子的看法。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