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王朝二百多年後,從心理上再次融入中原的重要轉折”。
詔書上道,北地漢人與宋人“同族同血統,共為華夏”,蓋因當朝者昏庸,方致同胞淪入番夷,而今中原圖強,誓師收回祖宗故土,迎回同宗血脈,“視與宋民同,親近如子民”。
這和北宋朝廷對幽雲漢人的態度截然相反。在北宋上下心中,那些生活在敵境之中、著胡服、用胡禮、習胡俗的漢人,己經是異類,宋人罵之為番人,而朝廷君臣也視之為“番夷”,歧視,不信任,欺壓……因此在北宋朝廷收復燕雲後,燕雲百姓對宋室並無多少歸屬之心,反而因為趙佶君臣的昏政而怨憤離心。
《華夏詔》毫不隱晦地指責先帝道君皇帝昏聵,歷數弊政“失幽雲人心者二:一換官,二鹽法,盡失士人百姓心……”
其一“換官”,是指宋朝收回幽雲後,就將本地各州縣的大小漢官調至內地任職,而另行指派宋官治其地,此舉即是不信任原遼朝漢官,故朝廷不敢令其繼續在原處為官,但換的官職多不如原位,一些不得不赴朝廷換官而致窮困者,甚至棄官越境逃去……幽雲士人皆積怨在心。
其二“鹽法”,是朝廷的又一昏招,趙佶君臣不顧遼朝統治時幽雲鹽價比內地低的實際情況,照搬宋廷鹽法,將幽雲鹽價抬高,而在官府濫抬鹽價的同時,又有宋商的投機生意擾亂鹽市,令幽雲漢人不堪其負……譬如當時燕京的鹽價是每斤十一二文,比宋朝便宜得多,而宋朝派去的榷鹽提舉官利令智昏,“不念新附之民,貪功生事,每斤至二百五十文或二百八十文”,鹽價升了二十倍不止,莫怪燕京百姓都對宋朝怨憤在心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