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go-->
九掌摘下一片葉子示眾雲:
哲學是智者眼睛裡的一滴眼淚
聽過莫扎特就不會再聽肖班了,莫扎特和肖邦的區別:有一滴淚在眼裡將落未落時,肖邦會讓那滴淚漂亮的滑落下來,莫扎特絕不會讓那滴淚掉下來,會讓那滴淚一直在眼裡閃爍打轉。如果哲學也是一滴眼淚的話,就是肖邦眼睛裡的那一滴淚,而禪悅則是莫扎特眼睛裡打轉的那一滴眼淚。
“幻想空間”說:“哲學就是能使你心折服的話,即使我胡說八道,只要你認為對,我說的就是哲學。”尼采說:“你遭受了痛苦,你也不要向人訴說以求同情,因為一個有獨特性的人,連他的痛苦都是獨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人瞭解,別人的同情只會解除你對痛苦的個人性,使之降低為平庸的煩惱,同時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了貶值。”
--尼采《快樂的知識》
沒錯,就連哲學本身也只是讓人們覺得是有一些哲理的話而已。對此哲學本身也無需向任何人訴苦,而事實上,哲學是唱給大自然的頌歌,是對大自然的頌。
哲學始於古代文明對大自然的頌,與祭相連,亦如在禪宗的公案裡,有許多雪竇禪師的頌,也是讚美詩,而祭是則是對大自然的感激。華哥哥家的祭是人世的,《詩經》與《禮記》裡有關祭饌酒宴與尋常老百姓家的家常便飯一樣,好到只覺得是人世的,好到神仙也可以與民間百姓同食,而沒有半點巫咒。哲學也是詩歌,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詩歌,而詩歌就像數學、音樂、繪畫一樣,沒有國界,屬於全人類,有一部古代的詩集叫做《梨俱吠陀》,亦如華哥哥家的《詩經》,皆是對大自然的頌。哲學被稱為本體論、認識論和實踐論而走向了學問也還是後來的事情。本體論是探究世界的本源或基質的哲學理論。認識論,即個體的知識觀,也即個體對知識和知識獲得所持有的信念,這聽上去像是某一位哲學家說過的話。實踐論則涵蓋諸多方面,而後來把這也學問化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