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這一天,你上街。運氣好,看見了好幾個帥哥。各有特色,不重樣。兩個喝醉的酒鬼,因為長得好,邋里邋遢左搖右晃也有一種瀟灑不羈的味道,這是嵇康和李豐。也有不喝酒的,他一路走過來,整個人都散發出一種溫潤又奪目的光彩。這就是裴楷了。
要說共同點,這些帥哥們都喜歡看老莊玄學一派的書,小小年紀,就精通《老子》《周易》。
曹魏時候,看臉,看學問,都得先看過出身。名士,大多是漢代的世家,累世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不在少數。王粲,曾祖父王龔,祖父王暢,皆為漢朝三公;荀彧,祖父荀淑是郎陵侯相,相當於現在某省的省長,叔叔是荀爽,做過平原相,再往遠一點推,他們家裡有個祖先,叫荀子;再比如說楊修,著名的四世三公弘農楊氏的後代。他的曾曾祖楊震就是那個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關西孔子”。
東漢的世家大族累世公卿,很大的原因是他們掌握著一門儒學經典的解釋權,比如弘農楊氏的《周易》,潁川荀氏的《荀子》。地位上的優勢歸根到底是文化上的高人一等。有趣的是,一個文化領先了百年的家族往往最先接觸新思潮,卻又最難以接受它。因而,一個家族精神氣質的轉向實際上不亞於一個國家思想轉向的痛苦。
在晉武帝司馬炎的時代,以對新思潮接受程度來劃分,兩個互相看不上的政治和文化集團清晰可見:以賈充、何曾、荀顗為首的“禮法派”,通三禮,講規矩;以山濤、裴楷為首的“名士派”,通《老子》《周易》,全力提拔玄學家。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