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大宋太宗皇帝趙光義滅掉北漢後,不顧眾臣反對,強行北伐,硬是將開國精銳兵馬大半葬送於高粱河。
七年後,其人又趁著遼國新君初立內部不穩之機,再命三路大軍北伐。
結果,還是慘敗。
此後,宋遼兩國攻守易勢。
這期間,白藤江之戰交趾獨立,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等戰党項坐大,蜀地又爆發王小波、李順起義,嚴重打擊了趙光義的個人威望。
為了自己的帝位穩固,其人只能不斷強化守內虛外和以文馭武的國策,逐步削奪軍頭的權力,使得向來有造反傳統的軍隊戰力盡廢,再無法對趙氏江山造成嚴重威脅。
等到趙光義死去,大遼為報復大宋屢次興進犯而大舉南下時,大宋軍力不振的問題便顯露無疑。
遼軍連戰連捷,鑿穿了河北路,兵鋒直抵澶州(即後來的開德府)濮陽縣城下。
危急之時,集賢殿大學士同平章事寇準的力勸真宗皇帝趙恆御駕親征,宋軍士氣復振,守住了搖搖欲墜的防線。
遼軍則因孤軍深入,戰線拉得過長補給困難,又攻擊守阻,情況相當不妙。
不過,宋軍雖然主場作戰,而且人數比敵人更多,卻是守城有餘攻擊不足,想趕走戰力強悍的遼軍同樣不容易。
遼國承天太后蕭綽意識到繼續對抗下去於兩國都不利,乃主動釋放和談的善意,最終與大宋達成澶淵之盟。
從此,兩國結束了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狀態,並開啟了此後一百多年的和平時代。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