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土地兼併的日益無可抑制,明末的地租份額,與明初相比;那實在不知道翻了多少倍?帝國的經濟資源的50%、60%以上都透過這種渠道流向地主階級手中; 這筆經濟資源是帝國政府無力支配的;這筆經濟資源也是普遍百姓無福享用的。僅此就已夠可怕了,更主要的是這筆龐大的經濟資源,他已走向了帝國政府、社會的反面;地主階級利用這樣龐大的經濟實力,更肆無忌憚的繼續侵蝕帝國社會、政府所剩的、越來越少的經濟資源。於是帝國經濟危機遂越來越無法挽回。
這才是帝國經濟出現危機的根本原因。
但?在經濟上佔有統治地位的階級,在思想上也必然佔有統治地位。所以在明末之時,所謂憂國憂民的學者、官員夥矣,但誰敢把帝國政府經濟危機的根源歸於這種原因呢?所以在分析明帝國滅亡之時,哪個學者敢把帝國滅亡的根源歸於這種原因呢?
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所謂皇帝的私房錢遂被傳得越來越神;也正是這種背景下,所謂的“三餉”被說得越來越神;好象帝國的滅亡,真這點銀子造成的,也是這麼點銀子就可以挽回的!
[注1];由於廣大農民的辛勤勞動和明政府實行墾歸己,“永不起科”的獎勵政策,大量的荒田得到開闢,只是到了嘉靖年間開始,直到萬曆時,全國土地得到清丈,才有了準確有數字,總額達到700萬頃,又在這個數字的基礎上實行了一條鞭法,按畝徵銀,“無田不稅”,從此“永不起科”政策宣告廢除,直到明末,耕地數字一直保持在700萬頃以上。毛佩琦主編的《中國社會通史、明代卷》。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