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三、六、九逢場(趕集。解放後,曾改成每週一場,改革開放後恢復三六九,現在是隔天逢場。),方圓十里、八里的佃農、糧戶像一條條小溪,從四面八方湧入珠溪鎮,一時間,街面上,推雞公車的,拉架架車的,坐滑桿的,走路的,背背篼的、挑籮篼的,揹包包的,打甩手(空手)的,各色人等,摩肩接踵,揮汗成雨,人聲鼎沸,一派熱鬧景象。街上的商家,自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紛紛在自己店鋪門前抬出案板,把自己得意的商品放上區,吸引過往行人;一些小商小販便見縫插針,於商鋪的空隙間,在地面上鋪上竹蓆草甸,擺上些零敲碎打的東西,扯起喉嚨大聲叫賣。
上街子進場口(進入場鎮的地方)不遠處的右手方,有一道青石板鋪成的臺階通到欄杆市,半中央的地方,左右各伸出一條鵝蛋兒石(鵝卵石)鋪成的小路,左邊通向鎮公所,鎮政府在這裡辦公;右邊通向一座三進三落的大院,大院面南背北,前低後高,大門前是幾級青石板臺階,臺階左右兩邊,種了幾籠斑竹,上了臺階,從大門進去,左邊是門房,裡面經常坐著個看門的老頭;右邊是轎廳,門口常年擺著一乘精緻的滑竿;再往裡面便是天井,天井很寬,有假山花臺魚池,兩邊是五六間廂房,正對大門,便是堂屋,穿過堂屋後門,有石階和後面兩個院子相連,格局和前院大同小異,所不同的是,後院正對大門的房間,是個佛堂,供奉著白衣觀音,平日裡香菸繚繞,木魚篤篤。從珠溪河對面的雞公山望過來,整個大院紅牆青瓦,畫簷雕欄,結構精巧,氣勢恢弘,甚是壯觀。這裡原本是林秀才家的家業,林秀才的後人不爭氣,好吃懶做,推牌九、耍戳牌、下館子、抽大煙,坐吃山空,不僅買光了家裡百十畝地,連這最後的老屋也讓龍結來的羅三爺連哄帶詐買了去。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