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幕府中,參謀一職的排序一般在判官之後,掌書記和支使之前(也有排在掌書記和支使之間),地位是比較高的。但這一幕職並不常設,並且到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即已廢除,所以《唐會要》卷十九說:“四年六月,中書門下奏:‘……況行軍之號,本系出師;參謀之職,尤是冗長。其行軍司馬及參謀,望勒停省……’敕旨依奏。”這就是參謀一職主要出現在中唐以前的幕府中,此後難得一見的原因。參謀的職掌,倒是從一開始就明確下來了:“參謀,無員,或一人,或二人,參議謀劃。”(《通典》卷三十二)《新唐書 百官志》也記載:“行軍參謀,關豫軍中機密。”很顯然,杜甫擔任的這個節度參謀,很有可能是嚴武因人設崗,特意為杜甫設定的一個文職幕僚崗位,主要任務是為幕主出謀劃策和掌管機密檔案。當然工作需要時,參謀也有為幕主起草公文的義務。如永貞元年(805年)符載在劉闢的劍南西川節度幕府做參謀時,他就說自己“忝幕府之舊,謬親文翰”(《全唐文》卷六百九十)。總之,杜甫在嚴武幕府的地位是比較矚目的,待遇也是相當豐厚的。
在嚴武幕府,杜甫既可享受較高待遇,又較少承擔具體事務,對別人來說,這樣的好事也許會神仙般快活,可杜甫還是感到了拘束,還與同事鬧得很僵。如果從杜甫身上找原因,《新唐書 杜甫傳》說的“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可謂一語道破了天機:杜甫既不注意約束自己,又喜歡誇誇其談,所提建議又不切實際,這就難怪會招來年輕同事的白眼。至於嚴武是什麼態度,史書雖然沒有提供現成答案,但內心感到失望是極有可能的,否則杜甫就不會痛心疾首地寫出“晚將末契託年少,當面輸心背面笑”;“白頭趨幕府,深覺負平生”;“胡為來幕下,祇合在舟中”這種憤世嫉俗的詩句了。而嚴武的這一態度無疑又強化了年輕同僚們對杜甫的輕慢,因為嚴武真正尊敬的長者,當不致於受同僚們如此侮慢的。詩人的心是很敏感的,杜甫哪能不清楚這一切都是根源於嚴武對他的態度呢?詩人的心也是很憤激的,杜甫由此怨怪嚴武,最後借酒使性,狠狠發洩心中的不滿,也就自然而然、毫不奇怪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