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說出這種大逆不道話的人已不可考,但是從事情按部就班發生來分析,幕後推手定非常人!有理由認定‘陳橋兵變’一事與未發兵之前的謠言都是相關聯的,可以有如此縝密思維的人除了趙光義就是趙普!這二人聯袂擔綱總策劃、總導演,友情出演、在這幕大劇中客串個男二號、男三號什麼的應該是史實。而苗訓、李處耘、楚昭輔等人屬於真正意義上的‘跑龍套’!
日期:2011-05-16 14:35:26
匪第二章:躬逢其盛09
夷所思的是:這個載入史冊的夜晚,陳橋兵變一事的男一號趙匡胤卻在醉臥。倘若真的認為趙匡胤是喝醉酒的話,那麼真正喝醉的怕是閣下了。綜合趙匡胤一生行事種種可知,酒與斧伴隨他一生。他不但善飲,更是個得酒中真趣的高人!故此筆者在拙作《風華絕代——往事知多少之宋太祖篇》一文中,把他‘杯酒釋兵權’一事專章敘述,定名為‘醉翁之意不在酒’。如果不裝成醉臥,在陳橋驛中如何自處?行篡逆之事,畢竟不是件榮光事。趙匡胤冒然生的厚重,但是臉面卻薄。從某些方面看來,他更象是個忠厚長者,具有做帶頭大哥的容人雅量多些。而趙光義的冷酷與猜忌,無所不用其極才是真正政治家應有的風範。
在流傳至今的宋代官方文獻之中,都是把陳橋兵變之事說成是在趙匡胤完全不知內情的情況下發生的。之所以有意把兵變之事描摹成突發事件,也是為尊者諱之曲筆,洗涮趙匡胤篡奪政權的千古罵名。世稱明君的、七百年後的清帝高宗乾隆對此事的認識是:【陳橋兵變,論者疑宋祖實與其謀。蓋彼時匡義以手足之親,趙普以心腹之寄,毅然部分,復入帳中密白,使非微窺宋祖隱微,豈至若此?且其受命而出,因變而返,遽行禪代,絕無愧辭,更足啟後人訾議。雖當時朝不易位,市不易肆,其後布武修文,撥亂反正,而其得國之不以道,又豈能曲為原諒哉?】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