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也容易理解,春秋戰國這麼亂,諸侯都忙著打仗和自保。你一問治國之道,儒生開口就是要恢復禮制,安撫人心,懷著一顆仁義之心去對待老百姓。
在戰爭年代,你說換了誰,誰願意聽啊?
所以這個時候比較吃香的是法家、兵家等,這太注重實際了。法家一門心思就是變法圖強,讓國家變得更強大,強大之後就征伐,打仗,沒事就進攻小國,擴充領土。
秦帝國就是靠著法家思想才逐漸從七國中成為最強大的,最後滅了六國。
而漢朝建立後,鑑於秦朝實在是太有事功精神了,所以漢代初期的皇帝基本好道學,主張無為,也就是所謂的“垂拱而治”。
漢文帝和漢景帝不正是靠著道家的無為治世的思想搞了個舉世聞名的“文景之治”嗎?
然而這一切都在另一個獨裁者的出現後而結束!
這個人就是和秦始皇齊名的漢武帝。
一聽到漢武帝,哎呀,雄才大略、千古一帝啊!其實說白了,秦始皇和漢武帝能並在一起,說明他們至少有相同點。
他們的相同點很搞笑,那就是都把自己的國家搞得風雨飄搖,民不聊生,然後成就了一身的霸業。
由於漢武帝沒有幹過坑人的傻事,所以名聲比秦始皇好的多,但是他卻搞了一場古代版的“文化大革命”。
這就是著名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後,儒家作為一個封建統治者不可缺少的思想統治工具登上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舞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