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正文 第100節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日期:2015-10-15 08:27:32

【179】

第十八章 歷史的評判(2)

第三,能力說。

很多人都奇怪,張獻忠千辛萬苦攻佔了四川,建國稱帝,就應該東扼瞿塘峽,北守劍閣道,收買人心,休養士卒,處心積慮成就一番霸業,可他卻舉起屠刀,大肆殺害儒生、平民、下屬和士兵,這到底是因為什麼?

其實這是個素質、能力問題。

張獻忠根本不懂得“馬上得天下,卻不能馬上治天下”的道理。建國兩年來,毫無安邦定國,恢復生產的舉措,只是一味的高壓和恫嚇,官紳人人自危,百姓惴惴不服,因此“據城邑,保村落,駐山谷,拒險塞者,不可勝數”。

各地官民的反抗,反過來又加深了張獻忠的惱怒和仇恨,下一輪鎮壓就來得更加殘酷暴虐;而變本加厲的屠殺,必然刺激四川官民更激烈的反抗,張獻忠就這樣陷入了一種惡性迴圈的怪圈中不能自拔。

《蜀難紀實》的作者楊鴻基說,張獻忠不從自身找原因,反而認定蜀人刁蠻,難以感化,“惟欲以殺戮為威,而剿洗之兵四出矣”。張獻忠企圖透過屠殺來使四川安定,以暴制暴,其實是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這種只知道用殺戮和剿洗示威,去平息人民反抗的辦法,恰恰暴露出張獻忠的“無帝王之器,無綏靖之能”。

“無帝王之器,無綏靖之能”,楊鴻基先生的評價可謂一語中的,確乎抓住了大順皇帝張獻忠的根本弱點。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