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當戰爭結束後,核彈的設計製造已非戰時驚恐的競賽,成為專業性的研究,對不對?當時他們在漢福德的鈽元素反應堆一年只能出產十公斤的鈽元素,使得美國人必須學會如何更有效地利用這些物質。美國的馬克-12核彈是第一種真正比較進步的設計之一,俄國人在美國設計的基礎上又再稍微地改良了一下。我們手邊這顆炸彈的威力和美國投在廣島的那一枚差不多,而所用的核分裂物質卻不到後者的十五分之一——在效力上提高了15倍,對不對?然後我們可以再將這個東西提高到100倍左右。”
“現在如果是在真正專業的設計小組下,加上有適當的廠房工具,可以將這東西的威力再增加……也許可以再增加200倍。現在的核彈都是最精巧、最有趣——”
“相當於160-200萬噸黃色炸藥?”克森問道。有可能嗎?
“當然我們現在這裡辦不到,”橋下說道,明顯地帶著惋惜的語氣。“我們手邊的資料不足。在物理方面是很簡單,但我們卻有工程方面的顧慮,而且有關於炸彈設計的過程都沒有出版的文獻可以協助我們。即使到今天,核大國仍在進行試驗,讓彈體更小且更有威力。任何新彈體都得實際試爆一次,或者使用大型計算機模擬,而我們卻不可能這麼做。而且我們也沒有時間與金錢去訓練技師跟著設計製造炸彈。我可以設計出一顆理論上威力值上百萬噸的核彈,但它的實際值達到理論值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也許成功機率會再高一點,但沒有經過測試的話,這都是不夠實際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