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就產生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知縣沒有多少工資,縣財政也沒錢,那麼大量的胥吏,工資從哪裡來呢?於是便只能加徵耗羨,用以支付胥吏的工資。
雍正時實施“耗羨歸公”,但各地不歸公的耗羨依舊照徵不誤。雍正的這一政策,本來是想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減輕農民負擔,結果適得其反,反而加大了農民負擔。
一縣的地丁漕折,往往由胥吏負責徵收。胥吏的工資都是很低的,不足以養活家庭。於是,他們紛紛隨意增加耗羨。久而久之,這便成了官場潛規則,知縣明明知道也不過問。
這樣一來,就造成了一種奇怪的現象,那就是耗羨往往超出正常賦稅五到六倍,甚至更多,農民負擔大為增加。這樣一來,農民們也就很難生存下去了,遇到收成不好的年月,便有大量農民揭竿而起。
後來,左宗棠在湖南、浙江,胡林翼在湖北,曾國藩在江西、安徽、江蘇等地都進行了漕折徵收的改革。其主要的政策就是繞過胥吏,由百姓直接將漕折交到縣裡。這一改革多少取得了一些成效,減輕了農民負擔,但漕折徵收混亂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曾國藩主政的江西、安徽、江蘇等省更是這樣。
這種問題在我們當今社會也或多或少存在著。很多政策在上面還是很好的,到下面就變了樣。本來是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到基層卻成了坑害農民的政策。如何使好的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增進民生福祉,這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