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4-12-22 20:37:00
第一章 飛石之災
“洞庭山下湖波碧,波中萬古生幽石。鐵索千尋取得來,奇形怪狀誰能識。初疑朝家正人立,又如戰士方狙擊。又如防風死後骨,又如於菟活時額。又如成人楓,又如害癭柏。雨過上停泓,風來中有隙。想得沈潛水府時,興雲出雨蟠蛟螭。今來硉矹林庭上,長恐忽然生白浪。用時應不稱媧皇,將去也堪隨博望。噫嘻爾石好憑依,幸有方池並釣磯。小山叢桂且為伴,鍾阜白雲長自歸。何必豪家甲第裡,玉闌干畔爭光輝。一朝荊棘忽流落,何異綺羅雲雨飛。”
這是唐代詩人吳融的一首《太湖石歌》,專講蘇州洞庭山下,太湖中的一種石頭(注:這裡的“洞庭”指的是蘇州洞庭山,而非湖南的洞庭湖)——太湖石。
太湖石以其“瘦、皺、漏、透”的清奇之象,自古便是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下至富商巨賈、遷客騷人的珍愛之物。太湖石體量有大小,大的可作為園林石,立於庭院之中作觀賞用,或者疊石掇山,堆造假山遊玩;小的則可用紅木為底座,放在書桌案頭,作為清供。
太湖石又分為水、陸兩種:水石,顧名思義,是生於太湖水底的,往往最具身價和品相;而陸石,則生在太湖地區的陸上、山中。
要將水石從湖底取出,難度極大,所以才有詩中“鐵索千尋取得來……想得沈潛水府時”等說法,故而當時太湖周邊的石農,往往都是浪裡好手,能夠手持斧鑿等工具,潛入水底作業。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