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佛教傳入我國,至六朝時代。信奉佛教者與批判佛教者之間產生多種歧見。其中,以佛教之輪迴報應說為主題所進行之理論探討,稱為神滅不滅論爭。首先。承認佛教輪迴報應說者以為,人死後,宿於*之靈魂兮神識一不會隨之死滅,而將繼續轉宿於另一*;且人經三世。輪迴於五道或六道中,必定身受相應於自己所做所為之善惡業報。反之。神滅論者站在我國傳統思想之立場,否認三世、輪迴報應、心神不滅之說,而以為人死之後,心神必隨形體散滅。神不滅說。最早見於三國時代吳·牟融所作之理惑論,但是最具代表性者,卻是東晉廬山慧遠的主張。其所作沙門不敬王者論卷五有,形盡神不滅。一說,用木與火之間的關係比喻形體與心神之關係,於是說,心神由一形體輪迴入於另一形體,而繼續存在;猶如火之燃燒,燃盡一木再轉燃另一木。慧遠之弟子宗炳作明佛論,揭示二種神不滅義:也就是輪迴之神識不滅;身之神識常住,或謂,法身神識常住,之義融合涅槃經之佛性說與道家思想,而將佛性視作道家理想境界中虛靜無為之心,此心即神識;又說佛性常住,亦即心神不滅之意。”薊子洋接著說道。
“那麼神滅論呢?就是否定靈魂的存在了?”我問。
“沒錯,神滅論系源於中國傳統之思想,但是就神不滅論者之觀點而言,神滅論者的否定靈魂與精靈之存在,無異違反儒家的傳統,儒者行宗廟祭儀,自是承認精靈存在;故若非難死後神識之存在,即是反對自己所信奉之儒家道統。此外,一般對神不滅論之評語則是:彼等將輪迴本體之神識與死後之靈魂視為同一者,此種混同之論,系因輪迴本體之神識乃源自中國傳統觀念中的神。但是此種輪迴本體神識之論,實與否定實體存在之佛教無我論相悖。所以說,神不滅論也不是基於對佛教的正確理解,而是國人為使自己容易接受佛教輪迥業報之說,所作的特殊解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