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必須看到,作為援軍主帥的陸抗很可能在進攻中並未使出全力。陸抗本人出身於“顧、陸、朱、張”這吳之四姓中的陸氏,這四姓在東吳的政治生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以這四姓才俊作為主體的江東本土豪族構成了江東士人集團,這個集團的成員表現出強烈的本土化利益傾向:當有外敵入侵時,他們為保證家國不被傾覆往往能用命抵抗;而當上峰嚴令他們主動出擊的時候,他們因懼怕自身實力的損失而消極保守甚至畏敵避戰,如諸葛恪北征之時要反覆開喻這些本土將領,即使這樣還要“違眾出軍”,孫綝援救壽春時授兵三萬人給名將朱異讓其死戰,朱異居然抗拒不從。凡此種種,皆是江東大族自身控有部曲的負面效應,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吳國中央政府政令的推行,也使得東吳在整體上表現趨於保守。孫權去世後東吳的江東化程序加快,在“兩宮之爭”中被強力打擊的江東士人開始在朝廷中反彈,擔任重要職務的官員越來越多,有時皇帝對他們也無可奈何。基於此就不難理解身為東吳最後軍事支柱的陸抗以眾凌寡居然拿不下一個永安城,原因就在於他不想將有限的實力消耗在對外擴張之中。陸抗未用全力,恰恰成就了羅憲的美名。
陳騫轉告司馬昭羅憲的處境後,司馬昭即派遣荊州刺史胡烈率步騎兩萬人攻打西陵救援羅憲。西陵正當長江東出三峽水勢漸趨平緩之處,有“國之藩表”之稱,乃是荊州江防區諸處要點(建平、夷陵、樂鄉、江陵、公丨安丨、巴丘等)中的重要節點。胡烈引兵救援,就給了陸抗一個退兵的理由,吳國這次進攻以頓兵堅城無功而返。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