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0-18 08:54:48
簡介:宋景德元年、遼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遼軍大舉南侵,兩軍在宋緣邊各地陸續發生激烈戰鬥,雙方各有勝負。掌握戰爭主動權的遼軍主力突然孤軍深入河北腹地,宋廷朝野震動。有大臣提議退讓逃跑,危急時刻寇準力排眾議,促成宋真宗親臨澶淵(今河南濮陽)前線。宋軍士氣大振,遼軍攻勢受挫後不得不罷兵言和。雙方簽訂了史稱“澶淵之盟”的和平條約。千百年來,有的人頌揚這是一個平等和盟約,也有人認為這是屈辱的城下之盟。事情究竟如何,筆者對這一歷史事件及其相關史料做一番梳理,力圖還原本來面貌,並透過表象重新認識評價這一歷史事件。
第一章 :景德之役前宋遼態勢
一、歷史沿革
唐末五代以來,燕山之南、黃河之北的廣袤平原地區,一直是遼宋爭鋒、角逐的戰場。
宋遼之間征伐不已,兵連禍結,不但是沿邊宋民“丁壯斃於轉輸,膏血塗於原野”,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長期戰爭也導致遼地人民“丁壯備徭、老弱供賦”,農桑廢業。在經歷了數十年的戰亂後,兩國都已產生了弭兵敦好的意願。
宋太宗第二次北伐失敗之後,朝內大臣明確提出要和平不要戰爭的主張。元老重臣趙普上書認為攻遼是“興不急之兵,頗涉無名之議”,宰相李昉也建議用當年漢高祖“外示羈縻”的“和親之策”,殿中侍御史趙孚更是主張“精選使命,通達國信...立誓明著結好歡和”。宋太宗也失去了進取心,公開宣稱“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從此,宋統治者已經開始認真考慮對遼議和的可能性。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