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的話,就以朝廷現在的實力,打自己都夠嗆的,哪還有餘力應付其他人。
朝廷心裡頭也明白,即便有十萬個不想,但也得點頭,他們自然清楚那個利益最大。
隨後李自成又著急劉宗敏等大將商議此事,眾人議論紛紛不絕,雖覺得一旦被招安了,會處處受掣肘不自由了,但長遠看來,這還是個比較善始善終結果。
最直接的理由就是,自從東征之後,雖取得戰略性勝利但大順政權的巔峰也過了,未來數年內都沒實力在繼續東征了,但這數年內朝廷必然會不遺餘力的發兵來攻打,而襄陽和荊州那邊的大後方,若左良玉用力,被攻破是早晚的事,那時腹背受敵,危矣!
最終大部分都贊同了,畢竟有話語權的大部分人都如同李自成一樣人到中年了,和羅虎馬寶那些年輕的將領的想法已大不同,當然他們也考慮到招降之後朝廷會如何的嚴防,如何分離他們等等,甚至會討價還價等各種細節,為此眾人又商討出一套應對之策以及底線。
一旦觸碰到了底線,便拒絕招安。
即便最終談不攏,他們也不吃虧,可以趁談判的這段時間修整兵馬布置防務。
隨後李自成修書一封,送到黃河對岸李巖的手裡讓其轉交給朝廷。
這便是李自成突然提出和談接受招安的前因後果。
而這個前因後果並不難猜測,朝堂上的百官多能分析出來,但很多事就是你看破卻難以拒絕,接受李自成的投誠確實利大於弊!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