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左翼軍從牆子嶺、董家口入關,掠山西,破濟南,殺明朝宣大總督盧象升;然後北掠天津、遷安,出青山關返還,往返掃蕩數千裡,於崇德四年(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三月回到遼東;共攻陷城池36座,招降6座,克敵17陣,俘獲人畜26萬[17]。崇德六年(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至崇德七年(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松錦之戰,雙方各投入十多萬大軍會戰。清軍起先以多爾袞、濟爾哈朗等為首,后皇太極親自趕來增援。明軍經兩年激戰最終慘敗,洪承疇松山城破被俘投降,祖大壽舉錦州城投降。[20]松錦決戰後,明朝在山海關以東只剩下寧遠一城。[17]
皇太極在更定官制時,便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給多爾袞統攝。根據他的舉薦,皇太極將希福、范文程、鮑承先、剛林等文臣分別升遷,利用他們的才智治國[21]。根據他的建議,皇太極又對政府機構作了重大改革,確定了八衙官制[22]。此外,文臣武將的襲承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貴胄也要經他之手任命[23]。在統轄六部的過程中,多爾袞鍛鍊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為他後來的攝政準備了條件。
擁立幼帝
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農曆八月初九日,清太宗皇太極猝死於盛京清寧宮,他生前未立嗣子。此時,代善的兩紅旗勢力已經遭到削弱。他本人年過花甲,早已不問朝政,其諸子中最有才幹的嶽託和薩哈廉年輕時已過世,剩下碩託也不為代善所喜,滿達海初露頭角,還沒有什麼發言權。但以代善的資歷、兩個紅旗的實力,其態度所向卻能左右事態的發展。皇太極生前集權的種種努力和滿族社會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極長子豪格參加到競爭中來。從利害關係而論,兩黃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繼位,以繼續保持兩旗的優越地位。他們認為,豪格軍功多,才能較高,天聰六年已晉升為和碩貝勒,皇太極稱帝之初晉肅親王,掌戶部事,與幾位叔輩平起平坐。皇太極在世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勢力,但同時又保持著一定實力,又把正藍旗奪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實力遠遠強於其他旗。因此,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擁戴豪格繼位。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