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345章 朝鮮之戰(4)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儘管南朝鮮大臣們群起反對,但在朝王李爀的反應卻與眾不同。說起來這位支系入繼大位的君王現而今不過三十五六,若是好生保養的話,還能再做二十年的朝鮮之主,在這種情況下,要讓他放下已經到手的權力,去做一介囚徒或是想做囚徒而不得,他又如何肯呢。於是,在“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的思想支配下,李爀的傾向是不言而喻的。

可惜的是李爀雖貴為朝王,但一來繼位不久,權威未現,二來得位不正,除部分希圖倖進的臣子外,議政府的大佬們對其頗有忌憚,所以他其實不好出面支援崔英之,出面了也未必能壓制百官接受鄭藩的條件。

但李爀不能做的事,有人能做。戰亂之極,兵權最重,因為擁立之功由從三品清州兵馬虞侯直升正二品御營廳提調的崔憲很快率領八百名朝軍接管慶州城防,並把兵開到了各處臨時衙門的衙前。擎刀柱槍的兵丁雖然面對來襲的清軍只是魚腩,但在手無寸鐵的南朝鮮百官的眼裡卻是一把架在脖子上的快刀。

或許崔憲並不敢真的下手,但朝中的形勢因此大變,迫於兵威的議政、贊成、參贊、判書、參判、司憲、司諫、承旨們只好一面咒罵“武夫亂國”,一面在“國之將亡”的唉嘆聲中最終同意了日後被稱為《乙亥密約》的朝鄭條約。

條約既然簽訂,大批已經運抵濟州的物資便開始陸續自鎮海、木浦上岸。源源不斷的糧食、布匹雖然沒有立刻賑濟到逃難的朝鮮百姓手中,但卻在以訛傳訛之下神奇的撫平了難民們的不安情緒。在此基礎上,受到鄭藩支援的崔憲很快在流民中召集了一支萬人軍隊,並用鄭藩提供的軍械將其武裝起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