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山畔,阿房宮前殿。
朝日初升。
明媚的陽光照在前殿的青石臺階上,暖暖的,帶著無限的春意。
這座前殿東西約五百步,南北有五十丈,整個大殿裡可以容得下一萬多人,在殿閣的四周有專門的閣道,可以直通向酈山的南麓,在南麓的峰巔還建造了宮殿樓宇,由複道穿過後宮就能直達咸陽城。
站在這巍峨的宮殿群中,傅戈不禁感慨萬千。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這是後世唐朝著名的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想象和描繪的圖景。
而實際上,聳立在傅戈面前的這座代表著大秦最高建築藝術成就的宮殿又何止是杜牧所描繪的這些,集六國宮殿於一身,徵召天下之能工巧匠建造起來的這一片宮殿群之壯美輝宏根本不是文字所能表述的。
“如果可能的話,這座舉世無雙的宮殿真該好好儲存才是!”被朝陽中沐浴著的這一片帝國皇帝奢欲的見證感嘆的傅戈不禁喃喃自語。
千百餘年來,不知有多少瑰寶奇珍在戰火中化為塵土,又不知有多少絕不可複製的宮殿樓宇成了王朝更替的見證,作為一個在思想上趕超時代的先知者,傅戈心中湧動的是渴望保護這一切的熱血與衝動。
其實,要保護的又何止是這沒有生機的殿閣,還有建造它的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