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和平的時間更長久,因此積累了更多的物質財富和制度經驗,在文化軟實力方面更加突出。如此,在外交活動中,常常處於從容不迫、有理有利的良好狀態中。而外交是國際多重關係的綜合展現,經濟利益、軍事實力和文化狀態,任何方面都不能在外交活動中缺席,任何一方缺席都會損害國家的整體利益。
中國信奉物極必反的原理,所以不片面追求本國利益最大化,因為暫時的利益最大化,最有可能損壞長期與整體的利益。而一國的實力是捍衛利益基點的保障,但過分訴諸實力則會留下仗勢欺人的印象,長遠地看則會損壞自身的更大利益。但利益是國家不能放棄的追求,而見利思義才是中國人的根本信條,道德訴求給文化軟實力的展現保留了最大空間。
說到底,國家之間的分歧,最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文化,按照中國的傳統,叫做“以文化之”。武力是最後手段,不得已才能動用,不能經常性使用武力,但更不能沒有武力。經常性的外交手段是貿易、是經濟,而最受歡迎的交流方式還是文化,但見效也最慢,這需要幾代人,甚至上百年的經營。
而宋遼兩國文化和治國理念的想通,考慮問題的角度相似,便使得兩國間有了對話的可能,且易於消除彼此間的分歧,解決雙方的矛盾,而共同的敵人也使兩國結盟成為可能。但要實現這些還需要一個契機,那樣才能使雙方心平氣和的坐下來談一談。去年高昌跳出來逞英雄一下讓趙檉看到了西進的機會,他決定以背盟為由先滅了其,以取得西進的立足點,而這便不可避免的與其保護者自居的西遼發生衝突。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