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間有句俗語叫“常趕集還怕看不見賣大火燒的’,要說驢肉火燒可數不著潞州,應該是河北的最地道,這道菜咱們本地廚師可做不出來。”
又上一盤驢肉火燒,左南下笑著道。
“不愧是美食家,沒錯,確實是保定的驢肉師傅。”陶芊鶴豎著大拇指讚了個,現在倒覺得這個美食家名不虛傳了,每每有菜上來,總能說得頭頭是道,用料、產地、淵源能掰乎的一清二楚,和這號人吃飯是種樂趣,吃得明白,吃得也高興。
能上大宴,可不是普通的驢肉火燒,而是隻有手心大小的麵餅,烤得金黃一色,放桌上就有鐵板的香味,個個開著口子,夾著切得極薄的驢肉,驢肉都是醬醃過的,和著蔥蒜椒絲一啃,滿口都是香脆鮮鬱的味道,吃相最濫的慄小力和白曙光頻頻點頭,嘟囔著倆字:好吃!
確實好吃,不過對於美食家每道都是淺嘗輒止,嚐了幾口,潘文傑說到了李唐時代玄宗來河間“殺驢煮秫”的故事,足以證明驢肉歷史悠久,而最久的萬貫驢肉火燒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兩個擁資上億的知名品牌了,言下之意,潞州雖有“上黨驢肉”的美譽,可還沒有真正形成享譽全國自主品牌和核心競爭力,言語中甚為惋惜,惋惜地甚至看了女友陶芊鶴一眼。
陶芊鶴沒有搭腔,此時心思怕是不在生意上,只是敷衍地點了點頭。左南下卻是解釋道:“發端不一樣,所以路子也不一樣,上黨驢肉的起源可不是老百姓的吃食。”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