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因時而變,對於徐樹錚來說亦是如此,曾幾何時,他之所以主動申請來到遠征軍,其目的是為了變遠征軍為已有,可是在來到法國之後,他同樣體會到在這場戰爭之中,軍隊所發生的變化,對於這種變化,他可以說是亦喜亦憂。
多年來,雖說對段祺瑞的知遇之恩可謂是感恩戴德,全心忠之,但其亦是心懷國家之人,否則當年亦不會投身軍旅,而當年其投身軍旅前曾於濟南閒遊,其間對袁世凱特別有好感,覺得他是一個偉大的人物,有心胸,將來能成大事,雖說後來因袁氏偏見而導致決裂,可本心卻未曾改變過,直到現在,他依然相信多年前的看法——必有能人出來,才能力挽狂瀾,建立新序,使國家由弱變強,重建國威。
對於徐樹錚來說,早年間他以為那個能人是袁世凱,而後來,卻又覺得會是老總,可現在,他卻同樣有些迷茫,能人的確出來了,而而且確實力挽狂瀾,建立了新序,令國家由弱變強,而且又重建了國威。
可那個人,卻不是他曾心傾的袁世凱,亦不是對其有知遇之恩的老總,而是那個年歲小他十數歲的李致遠,從“膠澳事變”兩人第一次接觸,徐樹錚的心底就有一種疑惑,對於李致遠,他一直都看不透。
公而無私!一心為國!
在李致遠所行之事上,徐樹錚總能感受到這八個字,而恰是如此,卻讓其不可不謂之汗顏,如果他居於李致遠之位,又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