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勳前一世只是個普通文科生而已,數理化程度不說一榻糊塗,也都將將及格的水平,具體科技樹該怎麼攀,他也就勉強記得《文明》裡的模式了……可是終究曾經生活在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別說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就連小時候讀過的《十萬個未什麼》,就能秒殺這年月的所有博物學者。
最重要的是,他知道其後兩千年曆史發展尤其是社會形態發展的基本軌跡,他明白自己和時代的侷限性究竟何在,從何處可以嘗試去打破一個缺口,從而給中國埋下重視科學技術的種子。前世也讀過不少穿越小說,主角仗著自己的理工功底,穿到古代就打鐵鍊鋼、造槍造炮,其實那都是扯淡的事情。想想《臨高啟明》吧,五百人籌謀經年,積攢了大批物資,然後一起穿到已經產生了工業時代萌芽的十七世紀,這五百人裡起碼有四成是純技術人員,就這樣還折騰了六七年才把科技樹攀到二十世紀初……再說了,這書發展過程中也不是純然不開金手指啊。如今就想靠他是某一個把中國引領進新的時代,那不是痴人說夢嗎?
是勳知道,要想播撒科學的種子,吸引更多有志發展者相助,兩個前提必不可少:一,就是農業生產先有了很大進步,在食糧方面有了一定富裕——倘若連肚子都還吃不飽,誰還有心思去發展工業?工業技術又不一定能夠快速反哺農業啊。二,初期科研要具備直觀的功利性——科研是吞金巨獸,先不說沒收益就拉不住投資夥伴,光說研究無法儘快轉化為金錢的話,連他本人都未必撐得下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