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北依邙山,南臨洛水,呈東西狹、南北寬的不規則的長方形。其城肇建於東漢初年,原名雒陽,其後被董卓一把火燒成了白地,至獻帝東遷時,依舊是:“宮室燒盡,百官披荊棘,依牆壁間。州郡各擁強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飢乏,尚書郎以下自出採穭,或飢死牆壁間……”逮曹操挾獻帝以遷許昌後,才依其舊基,逐漸恢復。
東漢的雒陽城,皇家宮闕分南北兩宮,幾占城內面積之一半,再加上濯龍園等皇家園林,以及百官官署、太倉、武庫等,一般市民的活動空間遂非常有限。而逮曹魏定都於此,雖然仍舊保留了十二門、二十四街的基本格局,卻放棄了南宮,只營北宮,並將原城市中軸線西移,使其正對北宮正門,因其路北陳設銅駝,故名“銅駝街”。銅駝街兩側的北段以營百官官署,南段東西分建太廟和太社,從此成為歷代都城之定製。
此外,曹操還下令在洛陽城西北角、濯龍園北,新建三座互相連通的小城,內建宮室,城上樓觀密佈,嚴密設防,稱為“金鏞城”。
故此,曹魏之洛陽城,城內居民和民居數量都要遠遠超過東漢雒陽城,東、西兩市亦從城中部移至城南,緊臨通衢大道,以方便商業活動——當然啦,裡(居民區)和市(商業區)仍然條塊分明,並且各自封閉,只有白晝才打開大門,使官民得以自由通行。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