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輝對於整個世界的認識是在工業文明的基礎之上的。對於這一點,他心知肚明。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之間的差距有多大,你可以問問被現代智人當食物吃掉的尼安德特人,你也可以問問在西方殖民者火繩槍和天花病毒下,幾乎被種族滅絕的印第安人。像科幻大神劉慈欣在《三體》裡寫的不同宇宙文明的關係一樣,不同等級的文明之間即使在宇宙環境下,仍然遵循著叢林法則。
在王書輝眼裡,農業社會的人,也僅僅是需要改造和教育的物件,除此之外,並沒有什麼其他的意義。
所以在考慮怎麼在明朝末年進行改革的辦法的過程中,王書輝更多的考慮的是農業的問題,工業的問題,科技的問題和思想文化的問題。
短短的一夜時間,王書輝並沒有時間考慮的太詳細。但是他知道,在農業社會里,農業問題一直是第一問題。所謂無農不穩,不論進行什麼樣的計劃,沒有穩定充足的糧食供給的情況下,都是不行的。而解決明末的糧食問題,最重要的就是推廣抗旱抗寒的高產作物。在小冰河惡劣氣候條件下,也能保證高產的耐寒作物,主要就是玉米、地瓜和土豆、南瓜這些東西。它們的特點就是,即使在落後的古代農業技術水平下,也能保證較高的產量。
王書輝瞭解的,玉米在東北地區的畝產大約在一千斤左右,這是在大田種植,不能進行精耕細作條件下的產量。當然,化肥農藥也是要搞的,灌溉也要比較到位。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