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新聞末尾怎麼沒有評論?”一人趁機問了一句。
胡女士道:“美國的新聞一般喜歡播報採訪,不是每個新聞後面都加評論的。”
“哦……這麼說,楊銳是真的有可能獲諾貝爾獎了?說起來,我之前還採訪過他呢。”坐在前排的記者頗有些嘚瑟,趁機甩了一把資歷。
方亞男好奇的問:“楊銳之前就被採訪過?”
“當然,他是83屆的全國高考狀元,今年有的省不是自己命題了?要是以後不恢復全國卷,等於說,他就是中國最後一屆全國高考狀元了。”這位說著嘖嘖兩聲,又道:“他進大學以前,就有發表過論文,論文後來還發表到了國外,據說成績非常好,以至於北大都給他大開綠燈……”
坐在前排的記者說的不是特別詳細,但大略的介紹,也是令人恍然大悟:
怪不得,人家原來是高考狀元呀。
國內的高考有多難,就算是鄉野村民也有一個差不多的認識,電視臺的記者們就更不用說了,稍微年輕一些的,比如方亞男,甚至自己就參加過高考,體會就更深了。
想想要在幾百上千萬人的殘酷性考試中拿到第一,這種事兒,即便是記者看到,也得感慨一番。
稍微想的深一點的,則問道:“他讀大學以前,是在鄉鎮中學讀書吧,那時候怎麼發表論文的?就算是不做實驗,科學雜誌都不好買吧。”
“我記得采訪楊銳的時候他說過,他最早還在《科學畫報》上發表過科幻文章,楊銳當時說,那是他的第一桶金,有兩千多塊,之後,他就拿這些發表文章的錢買材料,然後想方設法的借用儀器,做出的第一篇論文……”前排的記者記性不錯,雖然每週都有各種各樣的採訪任務,但採訪楊銳,還是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