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炎黃曆4714年4月14日晚,晴,微風。蜀川省CD市青竹鎮,某居民小區,白色書桌前,王通拿出一本藍色封面的線裝書,在封面左側有一白底黑字的長方形豎條,上寫有道德經三個大字。封面已有幾處磨損,書邊微卷角,顯然已看過多次。
王通翻到第3頁,也是此書的第一章,用心抄寫:“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抄完後,閉上雙眼,默思其意:“道是可以用言語表述出來的,但它並非僅是永恆不變的道。名也是可以說明的,但它並非僅是永恆不變的名。無形無名是萬物的始端,有形有名是萬物的根源。所以經常心無雜念、神清氣爽,以便觀察無形無名的奧妙;經常處處留心、聚精會神,以便觀察有形有名的端倪。無名,有名都來源於道,共同構成道的兩種不同的形態和境界,指的都是道的真理。從有形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掌握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其要有三:一為非恆,意為並非僅是永恆不變的,含有永恆的,也含變化的意思;二為無慾,是心無雜念、神清氣爽、靜中覺微、覺動不覺、宇宙全資訊;三為有欲,是聚精會神、處處留心、察物象、體物質之意。”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