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以前看了兩張富有教育意味的電彩,《新生》與《漁家女》(後者或許不能歸入教育片一欄,可是從某一觀點看來,它對於中國人的教育心理方面是有相當貢獻的。)受訓之餘,不免將我的一點心得寫下來,供大家參考。
《新生》描寫農村的純潔怎樣為都市的罪惡所沾汙——一個沒有時間性的現象。七八年前的《三個摩登女性》與《人道》也採取了同樣的題材,也像《新生》一般地用了上城讀書的農家子為代表。中國電影最近的趨勢似乎是重新發掘一九三幾年間流行的故事。這未嘗不是有益的。因為一九三幾年間是一個智力活躍的時代,雖然它有太多的偏見與小心眼兒,雖然它的單調的洋八股有點討人厭。那種緊張,毛躁的心情已經過去,可是它所採取的文藝與電影材料,值得留的還是留了下來。
《新生》的目的在"發揚教育精神,指導青年迷津"(引用廣告),可是群眾對於這教育是否感到興趣,製片人似乎很抱懷疑,因此不得不妥協一下,將"迷津"誇張起來,將"指導"一節竭力的簡單化。這也不能怪他們——這種態度是有所本的。美國的教會有一支叫做"復興派"(Revivalisis),做禮拜後每每舉行公開的懺悔,長篇大論敘述過往的罪惡。發起人把自己描寫成兇徒與淫棍,越壞越動聽。烘雲托月,襯出今日的善良,得救後的快樂。在美國的窮鄉僻壤,沒有大腿戲可看的地方,村民唯一的娛樂便是這些有聲有色醋暢淋漓的懺悔。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