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受死者生前之託,破天荒第一次寫了一幅墓碑,碑文曰“酒公張先
生之墓”。寫畢,卷好,鄭重地寄到家鄉。
這個墓碑好生奇怪。為何稱為“酒公”,為何避其名號,為何專託我寫,須從
頭說起。
酒公張先生,與世紀同齡。其生涯的起點,是四明山餘脈魚背嶺上的一個地名:
狀元墳。相傳宋代此地出過一位姓張的狀元,正是張先生的祖先,狀元死後葬於家
鄉,魚背嶺因此沾染光澤,張姓家族更是津津樂道。但是,到張先生祖父的一代,
全村已找不到一個識字人。
張先生的祖母是一位賢淑的寡婦,整日整夜紡紗織布,積下一些錢來,硬要兒
子張老先生翻過兩個山頭去讀一傢俬塾,說要不就對不起狀元墳。張老先生十分刻
苦,讀書讀得很成樣子,成年後闖蕩到上海學生意,竟然十分發達,村中鄉親全以
羨慕的目光看著張家的中興。
張老先生錢財雖多,卻始終記著自己是狀元的後代,愧恨自己學業的中斷。他
把全部氣力都花在兒子身上,於是,他的獨生兒子,我們的主角張先生讀完了中學,
又到美國留學。在美國,他讀到了胡適之先生用英文寫的論先秦邏輯學的博士論文,
決定也去攻讀邏輯。但他的主旨與胡適之先生並不相同,只覺得中國人思緒太過隨
意,該用邏輯來理一理。留學生中大家都戲稱他為“邏輯救國論者”。20年代末,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