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決定啟發她。問:“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做好事的?”
我這樣一問,她就好回答了,而且回答得很準確。
“1964年。”英姑說。
“那時候你多大?”我問。
“17。”英姑說。
英姑告訴我,那時候國家還沒有實行計劃生育,給她的感覺是天天有人生孩子,而且那時候醫療條件有限,基本上就是在家裡生,經常出現“一死兩命”的情況,就是母子雙亡的情況,於是,大隊書記就找她談話,說她初中畢業,有文化,人也靈光,想讓她當接生員。
“你願意了嗎?”我問。
“不願意,”英姑說,“不敢。自己還是個小姑娘,什麼都不懂,害怕,哪敢做這個呀。”
“後來呢?”我又問。
“後來書記做工作,說這是為人民服務。”
“你願意了?”
“還沒有,”英姑說,“還是不敢。”
“再後來呢?”
“再後來書記又做了我媽的工作,我媽讓我去了。”
“你媽怎麼說?”我問。
“媽媽說這是做善事,應該去。為了不再發生‘一死兩命’,應該去。”
“所以你就去了?”
“是的,所以我就去了。”
“你媽媽是黨員嗎?”我問。
“不是,”英姑說,說得好像有點不好意思,“我媽媽吃齋信佛。”
“她對你的成長有影響嗎?”我問。
“有影響,影響很大。”英姑說。說得很肯定。
英姑告訴我,她生於1947年農曆2月19,媽媽說這天正好是觀音菩薩的生日,所以從小就要她多做善事。英姑說媽媽給她印象最深的是土改那年,農民去地主家分東西,別人都要衣服要傢俱要農具要牲口,只有她媽媽抱回來一尊觀音菩薩。那時候英姑剛剛記事,好像是第一次這麼清楚地記得一件事情,所以印象特別深。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