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歷史,不僅僅是為了好看。歷史中包含人類所經歷過的種種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讀史的重要目的,在於分析這些規律和構成規律的歷史元素,包括自然性的,也包括社會性的,包括事件,也包括人物。
南北朝末期,北方拓跋氏的北魏王朝及其延伸——東魏和西魏,與南方先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宋、齊、梁,都相繼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三個新興的王朝——北周、北齊和南陳。不少歷史學家把這段時期稱為“後三國”,以區別於魏、蜀、吳的那個三國(“前三國”)。
前、後兩個三國,雖然時代不同,特點也不同,卻都體現著一種規律性的歷史元素——門閥制度的興衰。
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結合,也就是出身背景與家族資歷。本質而言,門閥正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以來應運而生的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這一點,我們在《元嘉之治》中,便有所論及。
東漢之後的前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的創立者,都不是門閥體制中人,而是所謂的庶族。
曹操是閹人的孫子,不屬於門閥,他所推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很大程度上,也是為打擊門閥而生。曹操興起,從北方的袁紹,到南方的劉表,不僅在軍事上敵對曹操,更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排斥曹操,正是因為袁紹、劉表等人所控制的州郡,都是由門閥掌權的。
曹操雖然滅了袁紹和劉表,卻終於沒有掃平江南,被孫、劉聯軍所阻。諷刺的是,阻止他的孫、劉,也不是門閥出身。劉備自不必說,頂著皇叔的金字招牌,卻是“織蓆販履”之輩;即使是孫權,父子三代,也並非江東門閥。就實際統治的地盤來說,孫、劉兩家還都屬於“外來戶”,他們對治下門閥勢力軟硬兼施的打壓,也絲毫沒有放鬆過。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