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間:1997年12月10日
地 點:北京市海淀區藍靛廠火器營胡福貞家
訪談者:定宜莊
在場者:楊海英、關慧英(藍靛廠滿族文化站站長)
[訪談者按]清代八旗火器營有內、外之分,內火器營又分槍、炮兩營,位於城內東四牌樓,訓練則會於安定門外教場。外火器營建立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開始時分散居住,訓練時再集中,後來為使八旗滿洲、蒙古弁兵“群聚環居,便於演習”,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採納管理八旗火器營事務的蒙古都統色布騰巴勒珠爾的建議,將外火器營兵丁集中於安定門、德勝門外黃寺處,幾年後又在京郊藍靛廠修建外火器營營房,共建有官廨1024楹,官廳義學60間,炮甲連房6038間,又於營房西門外設大教場,命八旗滿洲蒙古弁兵攜眷移駐於此,使這裡成為京郊一處最集中、最典型的八旗兵營,交融著兵營與民居的雙重氣息。
北京內城旗人聚居的格局,早在清中葉就已開始打破,城內的軍事性質逐漸削弱,八旗間的界址相應消融,同一旗分、佐領的人們散居各地,嚴密的組織日益渙散,軍紀隨之廢弛。加上嬉戲奢靡之風日甚一日,驍勇善戰的傳統盡失。與之相比,倒是處於相對隔絕環境的外火器營官兵,更多也更持久地保持了八旗傳統的純樸舊習。滿族學者金啟孮在所著《北京郊區的滿族》注111中以自己的親歷親見為主,用大量篇幅描繪了當年藍靛廠外火器營八旗子弟的生活與風情。藍靛廠滿族聚居區的這一特點,使它成為北京市民族工作的一個重點,也頗為民族學家在考察、研究滿族歷史與社會生活時所關注。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