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似乎該檢討一下君臣關係了。
君臣父子,歷來被看做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想當年,年輕的孔丘到齊國找工作,景公問他何以治國,孔子的回答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君像君,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齊景公則點頭稱是說,是啊,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算有糧食,寡人吃得到嗎?[19]
事實上,君臣父子這四個字,乃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政治理念、道德規範和制度設計,因此從西周以來,就被著力打造、建立和維護,不容動搖。
當然,秦漢前後,君臣關係是有區別的。從西周到春秋,理論上講是家臣效忠家君,國臣效忠國君,天下之臣效忠天下共主,即士效忠大夫,大夫效忠諸侯,諸侯效忠天子,逐級效忠。到戰國,天子沒有了,三級效忠就變成了兩級效忠。但,逐級效忠不變,君臣關係也不變。
秦漢以後,諸侯沒有了,逐級效忠變成直接效忠。皇帝是唯一的君,其他人從官員到百姓,都是臣。不過,這也要看世道。如果天下大亂,則各為其主。比如東漢末年,就是周瑜效忠孫權,關羽效忠劉備,郭嘉效忠曹操。效忠物件雖不相同,君臣關係仍然是綱。
很顯然,在中國古代,君臣關係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君主制度的基石。其他關係,也都可以看作君臣,比如父親是家君,丈夫是夫君。兄弟和朋友看似平等,那是因為上面還有君父。沒有君父,大哥便是君。君臣之道,豈非大義?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